收缩
  • 服务电话

  • 18124074099
曼顿顾问-推动企业变革与成长
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今日深圳 行业资讯 咨询百科 最近搜索:培训师 验厂咨询 认证咨询 社会责任 资格考试 iso iso9000 外审员培训 质量管理体系 资格 外审注意事项 安全生产法 1 提取公积金 Ics 清逸堂 iso14001外审员 iso专员
新闻中心

王京生接受中央媒体等联合采访:“文化+”深圳原创法宝

昨天,受市委市政府委托,深圳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长、文博会总指挥部总指挥王京生应邀接受了人民日报、新华社、中央电视台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、光明日报、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的联合采访,本报与深圳卫视也参与了采访。

经济新常态下,文化产业如何转型升级?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中,文化产业如何大放异彩?

“文化+”深圳原创的法宝 产业升级的利器

——深圳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长王京生接受中央媒体等联合采访

第十一届文博会正在红火进行中,经过11年的发展,文博会已成为“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”,依托文博会这一文化创新的平台、文化圆梦的舞台,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跨越发展,城市文化欣欣向荣,充满生机活力。

党的十八大强调,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行业,发展新型文化业态,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、集约化、专业化水平。如今,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,发展文化产业既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,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,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。

在这一进程中,深圳多年来的探索和积累的经验,引起了中央媒体的热切关注。昨天,受市委市政府委托,深圳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长、文博会总指挥部总指挥王京生应邀接受了人民日报、新华社、中央电视台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、光明日报、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的联合采访,本报与深圳卫视也参与了采访。

“10年之间,伴随着文博会的发展,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0倍,速度非常快”,王京生是文博会的策划者和执行者,他分析,从国家大背景看,这得益于中央推动文化建设的种种探索,包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、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翼齐飞、为中华文化“走出去”制定一系列国策等。从城市本身来看,这得益于深圳这座城市的禀赋和气度,担当和梦想:“深圳是经济特区,一直在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探路;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,她最年轻、最有朝气,最富有理想和梦想,为创意、创新、创业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。”

在新常态下,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大有可为

人民日报:现在,改革进入深水区,文化产业如何升级发展,有哪些难点,下一步的方向在哪里?

王京生:现在,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,这些年,中央关于文化体制的改革走得非常稳健,推动得也非常有成效。改革进入深水区,对文化产业而言,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。

第一,携前期改革雷霆之势和丰硕成果,现在,正是文化产业大有作为的时候。随着简政放权的推进,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,文化产业发展将继续受益。第二,从产业发展的特点来看,其他产业遇到困难时,文化产业极度活跃和被激活,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最好的一个证明。文化产业可以凭借独特的产业价值链、快速的成长方式及广泛的渗透力、影响力和辐射力,不仅成为全球经济和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亮点,也构成我国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。

现在,应该利用中国产业的转型期,在新常态下更好地做大做强文化产业。首先,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转型升级,大力发展“文化+”的模式,推动文化产业和其他业态积极融合,这不仅是文化的幸事,也是其他业态的幸事。二是,抓住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机遇,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,提升城市文化品位、创新活力,最终成就城市发展的一流质量。三是,利用中国国力日益强盛的机遇,在“一带一路”的国家战略推动下,加快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。

文化产业是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的“主战场”

新华社:从深圳的实践来看,文化产业对创新和创业有什么样的作用?

王京生:李克强总理提出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,我们认为,文化产业是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中最重要的领域,是“主战场”,是大有可为的领域。“文化+”的模式,使所有想创业创新的人都可以在文化产业中寻找到自己的机会,展现自己的才华,是包容性非常大的一个领域。比如说创意无大小,是文化产业的灵魂,深圳有条观念“文化深圳,以创意为代表”,鼓励市民大胆创意。创意没有任何的职业、年龄、学历的限制,只要你的想法符合社会需求,只要能和文化以及各种业态相结合,能推出产品,受到欢迎,都可以展现。

可以说,文化创意产业是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最好的舞台,也是最广阔的空间,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参与,非常符合中央的希望和要求。这种创业和创新,从长远看,不仅是催生新业态,解决文化产业发展问题,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,比如促进儒学的返本开新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,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对民族文化发展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,甚至会是改造、提升。

当前,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各种创意活动、创客活动,进一步激发文化产业的活力和能量,文化产业将迎来全新的发展前景。

“文化+”是深圳在文化产业上做出的原创性成功探索

中央电视台:文化产业何以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,有什么原因和背景?

王京生:从客观上看,文化产业成为深圳支柱产业,有国家推动文化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,有深圳作为改革之城移民之城的无限创意能力与担当精神。从主观上看,有四个方面原因——

第一,得益于深圳十几年前就提出的 “文化立市”战略。一个经济特区,在十几年前提出“文化立市”,需要胆识、需要气魄。文化立市,意味着把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、支撑点,作为根本目标,把文化作为城市发展之魂和城市血脉去营造,为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。这个战略,迄今还影响着城市的发展,也昭示着这个城市更加远大的未来。

第二,得益于深圳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找到了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,即“文化+”模式。深圳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够快速起飞,在于一开始没有就文化而论文化,没有在文化自身的窠臼之中发展文化产业,而是积极主动地把文化和其他业态有意地主动嫁接和推广。比如说,深圳高新技术的发展,为文博会、文化产业增加了科技含量,推动“文化+科技”成为深圳文化产业鲜明特征,深圳最早推出“文化+科技”概念,影响和推动中央提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。原来,我们说文化和科技是产业发展的鸟之双翼、车之两轮,而今天,文化和科技是“互为表里”,科技里有文化,高科技必须融合文化因素,产品才更有品质,而文化想做得更尖端,一定要利用高新技术成果。

后来,深圳又探索出“文化+旅游”、“文化+金融”、“文化+创意”等,今天来看,“文化+”模式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,是深圳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,如同“互联网+”一样,互联网如果代表着科技和各种业态可以相加的话,文化也有这样的普遍适用能力。今天这个时代“文化+”的模式,不仅铸造了一种新的产业模式和商业模式,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,改变着整个业态。如果各行各业都有“文化+”,那么,我们的生活品质、社会品质、人的素质,都会有很大提高。

第三,得益于文博会的平台。文博会是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最重要的战略平台,也是中国文化在国内进行整合交融、相互提高、相互激荡的一个平台,这是一个国家行为。文博会设在深圳,但实现的是国家的战略意图,是为国家搭建的。怎么运作好这个平台,是城市的文化自觉和担当。深圳对文博会平台的经营,没有辜负国家的希望和要求,我们把这个平台搭得很好,每年的成交量表明了中国文化的蓬勃发展,而且文化输出能力在不断增加。深圳很好地发挥了文博会的功能,提升了城市的整体文化水平,文博会成了深圳文化产业的总的动员机构、动员平台和展示平台,调动了从市、区到街道,以及每个对文化产业有兴趣的人的积极性,最集中的一个表现就是文博会分会场的设立。深圳把文博会的主会场和分会场联合设置,之间的作用是互相支撑。所以,文博会从第一届时只有大芬村一个分会场,发展到现在第十一届里的61个分会场,这个过程生动展现了文博会对深圳本地文化产业的拉动作用,同时反证了深圳文化产业对文博会的支撑作用,两者相得益彰。

第四,得益于一系列政策措施,保障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。

两个客观条件与四个主观条件,推动深圳文化产业从弱到强,迅速腾飞成为支柱产业,也推动深圳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。

文化发展不仅取决于存量,更重要的取决于它的增量

经济日报: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十几年来的快速发展,乃至深圳今天的文化繁荣,离不开许多人不遗余力的推动。您觉得,深圳文化发展中最值得总结的成果有哪些?

王京生: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,应置于构建一个新兴城市文化发展的整体框架中。谈及深圳文化发展的战略,我们概括为“一个基础理论、两个基本支柱、四型文化”。

一个基础理论,就是文化流动理论。恰恰是文化流动理论,使深圳拥有了文化自觉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。文化流动理论是对传统的文化积淀论的一个批判,我们强调,文化的发展,不仅仅是取决于存量,更重要的取决于它的增量,而增量是可以依靠人来创造的。文化流动的速度,决定了一个城市文化繁荣的局面和它的影响力。

两个基本支柱,是“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”和“捍卫国家的文化主权”。前者讲的是“以人为本”,后者讲的是“以国为基”。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,包括了市民文化享受、文化参与、文化创造以及创造成果受保护的权利。捍卫国家的文化主权,是因为文化主权的崇高、尊严和不容诋毁,是我们必须要坚决维护的,通过国家主权的张扬来拓展国家利益。作为大型城市,必须主动承担国家的战略,国家的战略是中华文化走出去,文化走出去的基本载体是什么,就是文化产业、文化产品。因此,深圳就要在这方面积极动脑筋去发展。这两个支柱,是指导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战略性理论。

四型文化,即创新型、智慧型、包容型、力量型文化,是深圳努力打造的城市主流文化。我特别强调力量型文化,当下,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繁荣?并非所有的文化繁荣都是国家兴旺的标志,我们要摒弃那些歌舞升平、消磨斗志、消弭血性的文化,我们需要的力量型文化,强调的是秉性的刚健、意志的坚韧不拔,是充满朝气蓬勃、昂扬锐气、浩然正气和阳刚之气。

文化产业的发展,不仅仅是文化本身的事,还要考虑整体氛围。深圳发展文化产业,离不开“深圳十大观念”的指引。十大观念倡导“鼓励创新、宽容失败”、“敢为天下先”都和文化产业有关,还有“实现市民文化权利”、“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”等,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和高素质的市民。深圳举办了15届的读书月、举办十届的创意12月、举办800多场的市民文化大讲堂等,都是在文化与城市的激荡中,营造健康成熟的文化氛围。

在文化产业发展中,党委政府是倡导者、站台者、守护者

光明日报:深圳推动文博会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,值得全国学习,在这一过程中,党委政府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?

王京生:可以用“三个者”来形容。

首先,政府是倡导者,在各种产业业态都在发展时,深圳率先提出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,这是党委政府高瞻远瞩的战略决定。

其次,政府是站台者,是为文化产业“站台”,但不是主角。在文化产业发展中,政府永远不应该当主角,但应该当站台者,在产业发展需要支持帮助时,要第一时间站出来。有这样的站台者,可以提振企业的信心,增加产业发展的凝聚力和影响力,尤其是当我们提倡一种新业态时,站台者的作用至关重要。

第三,政府是守护者。当文化企业遇到什么问题时,需要政府全天候24小时的排忧解难,文博会一年就举办几天,但全年都在准备,整个政府机构都在运作,都在提供支持。守护的内容,包括政策的制定,也包括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。

文博会磨砺出一把“中国文化产业之剑”,深圳是“剑锋”

深圳特区报:您提出,文博会可助推中国文化“打包”走向世界,经过十年发展,文博会磨砺出了一把闪耀的“中国文化产业之剑”,而深圳是“剑锋”。那么,深圳是如何成为“剑锋”的?此外,文博会对深圳的影响,不仅是产业方面的,它对于城市发展以及市民文化品位的提升,发挥着怎样的作用?

王京生:良工锻炼凡几年,铸得宝剑名龙泉。龙泉颜色如霜雪,良工咨嗟叹奇绝。文博会“十年磨一剑”,磨砺出的是一把“中国文化产业之剑”。十年铸剑,全国都在铸,深圳为什么能成为“剑锋”?

第一,深圳担负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的作用,文化发展是其中应有之义,深圳还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首批试点城市,四次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的称号。第二、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“文化立市”战略,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,而且探索出“文化+科技”、“文化+创意”、“文化+旅游”等一系列产业发展新模式。第三、从发展速度看,十年间,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增长了10倍。第四,深圳有文博会这样一个无与伦比的大平台,聚天下之财、聚天下之力,深圳可以争当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“领头羊”。现在,深圳本土文化产业已发展起来。去年,分会场成交量占了总成交量的将近一半,换言之,这半壁江山也体现了国家的战略行为。现在,深圳文化产品走出去占了全国的1/10,体现的也是文博会对本地文化产业的拉动作用。

现在,在“一带一路”、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背景下,深圳党委政府和民间正共同发力,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营造非常好的环境。

说到文博会对城市的影响,文博会提升了市民对文化的关注度,也进而提高了市民的素质与品位。文博会还为深圳市民创造了一个“文化狂欢节”,在每年的文博会期间,深圳人扶老携幼,涌进主会场和分会场,欣赏、品鉴、浏览、淘货,大家津津乐道、流连忘返。文博会,还使全国乃至世界进一步认识深圳,今年文博会吸引的海外采购商就达到了1.8万名,文博会扩大了城市的影响力,吸引更多有识之士纷至沓来。(深圳特区报记者 翁惠娟)

相关文章